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心得体会 >

语言教学心得体会集锦1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18 12:45: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第1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山河中心小学张红霞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一所房子,那肢体语言就好比是这所房子的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就可以了解房子的内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从自身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教学心得体会集锦13篇,供大家参考。

语言教学心得体会集锦13篇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1篇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山河中心小学 张红霞

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一所房子,那肢体语言就好比是这所房子的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就可 以了解房子的内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运用肢体语言的途径,实施想象,创新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多个侧面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有创造性现音乐,使学生在肢体语言与音乐有机结合中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彼此沟通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而这个无声语言我就理解 为今天所说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运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向的一种无声语言。它的特点之一是无声,特点之二是运动。看似无声的肢体语言却像情感的大力士,能深刻地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和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对小学音乐教育如何运用肢体语言进行了实践和探究,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运用肢体语言对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与发展音乐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的作用

1、运用肢体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运用点头、拍手、晃身、唱歌、跳舞等肢体语言形式来学习音乐是一种有价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没有掌握言、咏、歌等多种方法时候,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就是他们运用最多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歌曲《歌声与微笑》时,我将孙悦演唱的《幸福快车》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首先是让学生听赏,学生先是被动感活泼的旋律,动人心弦,引人深思的唱词感染。我趁热打铁、随乐舞动,学生们从试听感官中接受到了我传递的信息,表现的跃跃欲试。在这个基础上我安排二遍听赏,让学生们跟唱并跟着我舞动,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孩子们的表情喜悦、放松,简单的律动让孩子们的身心走进了音乐,有了这个铺垫,我开始了《歌声与微笑》的歌曲教学,这节课出奇的顺利,学生们也从音乐中体味到什么是幸福,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怎样用歌声把内心的幸福和快乐通过歌声传递给别人。

2、运用肢体语言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

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一所房子,那肢体语言就好比是这所房子的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就可以了解房子的内部。肢体语言的创设不是单纯化为了表演而表演,它可以为音乐提供素材,进行感情的表现。如在鉴赏音乐时,首先,可以体验作品所含的情感,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例如:欢乐、悲伤、雄壮、愤怒、柔美等,因为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表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则可以用肢体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变化。例如:我在教唱二年级歌曲《春天来了》这首歌时,我采用了表情律动来让孩子们体验春天来了的活泼的情绪。孩子们唱歌总是不能一下子进入歌曲的情绪,我便对孩子们说:人们高兴时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孩子们又跳、又笑好不开心,我紧接话题:那春天来了小朋友们高兴吗?,大家的回答当然是高兴!,我说:那你们应该怎样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看到孩子们创新的肢体语言把歌曲的意境表现的贴切入微,我继续深入,下面就该让我们带着这种高兴的情感来演唱歌曲《春天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和伴奏带里的歌声一样的完美,收到的效果非常好。

3、运用肢体语言强化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同时,可以积极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与创新的关系是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运用肢体语言的途径,实施想象,创新教育,创设新氛围,让学生大胆表演。音乐之美在于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各人听来,所获得的音乐形象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同时培养肢体语言协调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和能力。例如: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内容,既增强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又能清晰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阿细跳月》这首曲节奏感很强,我让学生听着音乐然后自己创编与音乐相符的任何肢体语言表现节奏,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创造出的节奏非常新颖、有趣,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玩得很开心。我有时在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玩游戏,我会选择学过的适当的音乐,让学生根据歌曲和我的要求做动作。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作动作,并随意走动;
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维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的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经常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让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多个侧面感受音乐。学生要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创造性地表演,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而且锻炼了大胆、勇敢、活泼的性格,一改原来的音乐课堂拘谨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的策略

1、借助肢体语言学唱歌曲

刚进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在上音乐课时表现的很被动,采用的是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学生的兴趣不浓。例如:在教授一年级教材中《其多列》这首歌曲时,他的歌词特别难记,我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记歌词。在学生初听这首歌时,我根据歌词的内容律动,如上山坡去捡竹叶这句,我做了两个动作,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还知道了上山坡和捡竹叶两个动作的肢体语言的表现,真是一举两得。学生在学唱的时候兴趣很浓,还和我说他们可以用不同的动作表现这段歌词呢!在学习《不要再麻烦妈妈》这课时,学生很容易就把歌词学会了,但总是唱不出感情。我意识到不能很深奥地和二年级小朋友说让他们很有感情地唱,他们理解不了。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动手穿衣服、叠被子、梳头发、穿鞋袜。让他们理解这些本来是妈妈在百忙之中帮他们做得事情,现在自己做了,就可以让妈妈歇会儿,于是孩子对妈妈亲切地说(唱):妈妈妈妈您歇会儿吧!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亲切地唱起来,效果非常好!我赶忙表扬,说妈妈听了你们的歌唱心里一定乐滋滋的!然后,我们继续加油!,现在,我来做妈妈,你们再表演一遍好吗?他们边唱边表演,气氛非常好。

2、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欣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以律动舞蹈带动听觉欣赏,就是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在引出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从而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多音乐的再创造。比如:在欣赏《草原小奇兵》时,我让学生先听听歌曲里面的变化,学生会说歌唱的力度有强弱,我就问学这种变化你感觉到了什么?他们又说好像马跑近了,又跑远了。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这个力度变化,我让他们学**走路时,从远到近脚步声的变化,以及从近到远脚步声的变化,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力度变化,能烘托歌曲的气氛。

实践证明: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随着音乐用肢体语言,能更深动、更准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感受所联想到的事物,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3、借助肢体语言,更好地理解音乐

小学生好动是天性,也是其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想让他们在规定的一堂课内快乐地学习,保持高度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就千万不能让学生坐得太久,坐得太久了,注意力就会分散,如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穿插一些律动教学,不但可以调节教学的气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

我在教学节奏练习时,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记,边记边创造(即先口念节奏,然后,手脚并用的拍击节奏,再接着,就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节奏手舞足蹈地表演各种动作)学会一些简单的唱、念、做、打或是扮演某个角色。又如,我在教学第八册第四课《快乐的节日》歌曲时,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适当地加入一些律动,(也就是运用肢体语言)来开展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课堂语言能力,更要不断提高自己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在课堂肢体语言上相统一,共作用,求完美,音乐课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从而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并结合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音乐新课程关于发展学生音乐兴趣和强化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思想。它简便易行、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它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不拘形式,不求统一,让其主动性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多侧面感受音乐。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创作性地表演,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而且,锻炼了学生大胆、勇敢、活泼的性格,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一改原来音乐课程拘谨的气氛,使学生在肢体与音乐有机结合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2篇

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篇传统篇目,本人从教二十多次教过本文,今年在再次教这篇课文时,又有了新的感悟,仅记述如下,与各位语文界同仁共同探讨.本文仅以课文第一 二节为例,谈谈本课的教学尝试与感悟.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文章第一节就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四季风光画卷。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变化,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在教授本段时,我反复让学生品读体味,然后让学生与看云识天气的第一节作比较: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
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问题1. 两文在语言上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问题2.两文在结构上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以下结论:两文的语言都是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词语丰富,句式多样,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在结构上, 大自然的语言先描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在这一段末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看云识天气的第一节第一句话“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总领下文,紧接着对天上的云作了形象的描绘“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
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既对上文作了总结又自然引出下文。同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比较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小品的认识,增强了学习科学小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又 进一步引导品味语段中的关键字词,同时把朱自清的《春》中的语句与之比较,进一步来体会科学小品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比如: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两文都用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景象。但大自然的语言显然不如《春》写的更加形象具体。在这儿就要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中的描写与散文中的描写还是有较大的区别,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中的描写用词精炼,散文中的描写则极力渲染铺陈,尽可能地把所写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再如:大自然的语言的写到“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文中的“次第”意为“一个挨一个”用词精炼准确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而《春》中的描写则更加生动形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赶趟儿”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与大自然的语言中“各种花次第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也可以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古诗句加以引深,让学生在学习现代小品文的同时有可以受到古代优美诗句熏陶。由此进一步拓展开来,

还可以让学生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或写出一段你眼中的春夏秋冬的景色。

《大自然的语言感悟颇多,总认为传统课文中需要挖掘的东西很多,不管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陈酒”我总觉得只有充分挖掘课文的内涵,注意知识点的内引外联,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这才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我就用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一段话给本文作结:“我觉得语文老师不应该像食品厂的推销员,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语文老师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体质的需要,性格心理的接受能力为己任。……讲读课上育人,必须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尽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使学生因动情而明理;
使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大都是自己需要的精神营养,认真吸取,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成为精神上的 、人格上的强者。” ① 注:〈〈 魏书生 语文教学〉〉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3篇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中的事例很多就在教科书中,而教科书中谈到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用钉子图能不能围成一个圆形?球、长方体、正方体哪个滚得远?知道球类滚得更远,也就懂得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自行车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

深入生活,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液。在教学单数和双数时,相当多的学生对给定的两位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判断错误或判断较慢。我就让他们走出课堂,两个两个地数校园的小树,楼梯的台阶,教师的窗户,最后剩余一个的就是单数,正好数完的就是双数。学生对钱应该是最感兴趣的,在教学人民币换算时却困难重重。他们年龄小,没有买卖东西的经验,不能把书本上的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如1元钱可以换几张1角?几张2角?几张5角?我就让学生带齐真钱来交换,说说换的理由,换错了不许拿回去,有了这规定,他们在兑换时可认真了,经过深思熟虑才和对方去交换。在兑换热闹时,我又抛出一题:1元可以换几张3角钱?开始学生都在进行兑换,后来声音越来越小,没人兑换了,原来在兑换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实际生活中根本就没有3角钱一张的人民币所以没法换。

生活中的数学多有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尽情感受数学,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这对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言为心声,从低年级起我们就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说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定会摆脱到了高年级只有寥寥无几的分学生在唱“独角戏”的尴尬现象。让我们从一年级学生抓起,让一年级数学课堂也能“回”声嘹亮。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4篇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将知识,技能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知识,还要运用语言艺术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而这种语言艺术则是指教学语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教学语言必须要求用语的准确性、科学性,语义的连贯性、逻辑性同时还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调和语音吐字的清晰。

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三种美渐渐在当今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当中得到了更加完整的呈现。

音乐美:在诗论中,音乐美符合古典诗词的朗诵与押韵,在现代教学中音乐美的要求不仅仅是教师的范例朗诵诗词,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节奏、有轻重缓急、面对不同的诗歌文章要有不同的情感,要求和谐,符合文章人物的情绪,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身临其境。如:七言诗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则包含诗歌音乐美中的节奏按照“二二二一”式节奏而来。通过节奏的划分让学生理解诗文意思和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里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情感则是音乐美中最重要的情感,除了教师示范性的诵读带领学生体悟,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绘画美:诗论中的绘画美不仅强调辞藻的鲜明色彩感还要形成一个独立的画面,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课堂教学中的绘画美除了引用辞藻、色彩和画面感还可以借助课堂上周围的事物来进行具体化,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体会。如中央电视台有一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老师现场绘画,选手猜诗词,很受欢迎,其间就体现了趣味性,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借助语言和工具外,教师的行为动作仪态也是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关键。教师的手势要有强调、示范等功能。通过眼神,自然的手势等学生就能够快速的获得教师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学生课堂的动作行为进行判断学生的状态。

建筑美:建筑美在诗论中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此点在教学语言艺术中我运用的还较少,后期将在教学中多加研究。一般表现为文章或诗歌中。以及班级的布置和对学生分布中。

除却闻一多先生提到的“三美”以外,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语言艺术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在课堂中,除了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还要着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情趣功能。他们的情感体验是在我们语言引导下,结合课本以及自身经历综合获得的。所以我们应重视课堂语言的文学性。思想性直接体现在教师的谈吐中,教师的三观会直接通过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作者背景个人经历情况后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思想引上正轨,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作品中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艺术既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又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进步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发挥语言的魅力。只有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枯燥无味,学生们会觉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更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5篇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建强

(甘肃省秦安县中山学区 北庄小学 甘肃 天水 741614)

摘 要: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目标中提出: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词汇量不够大,并且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学生英语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英语教学。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运用肢体语言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合作学习。

关键词: 肢体语言;
小学英语教学;
运用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Guan Jianqi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741000)

Abstract:Primary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proposes that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willingness of exploratio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primary school pupils have just been exposed to English, with small vocabulary and the lack of a certain language environmen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pupils to learn English this situation, teachers may use body language to support English language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includes gestures, eye contact, action and the body language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help inspir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help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ly, and achieve the collaborative

body languag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pplication 引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扩大词汇量、掌握语法知识、练习掌握标准的语音,以便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然而,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在实验中得出一个这样的公式,即:信息传达总量=7%的语言知识+38%的语言表达+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由此可见,我们在与他人进行沟通时,语言知识只是起到7%的传达作用,语言表达方式占38%,而常被我们忽略的肢体语言在沟通中却占了55%比例。很显然,肢体语言在交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用的TPR教学法,即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倡“learning by doing”(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语言学家Franklin曾经说过“Tell me, I will forget;teach me, I will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教学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有发展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在题目讲解中适当加大说话的音量,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能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以及明白哪些是必须注意的,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开小差的学生明白自己该注意听课了。教师的表情可以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英语课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行为。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肢体语言既能让学生把心思放回到学习活动中来,又营造了愉快而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是符合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心理特点的。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组织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手势来辅助语言表达,边说边做,让学生正确理解课堂指令的含义。如Sit down, please!教师伸手,手掌向下挥动;
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举手示范并说:Have a try!学生便会模仿教师举手并说:Let me 教师手掌向上并招动,表达的意思是 You, please!Come 教师前伸一只手,掌向里,并向着自己招动,即表示让学生过来;
向学生一招手,然后用手指向讲台边,表示Come to the front;
想让学生安静时,就伸出食指放在嘴唇上;
右手握拳向下有力一拉,意为Come on;
把手放在嘴巴上做喇叭状,意思是让学生说话能大声点:louder,please!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的时候,教师竖起大拇指,意为Great!教师把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圈,其它三个手指往上翘表示OK,这个手势笔者在教学课堂上使用频率最高,如学生做好课堂作业或写好听写的单词时,用“OK”手势告知教师任务已完成,可以进行检查或进行下一环节。又如学习招呼用语:Hello, Hi, Good morning!教师均可用日常问候的招手来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手势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它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肢体动作中明白其中的意思,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肢体语言在知识教学中的运用

肢体语言在字母教学中的运用

字母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应该在字母教学中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只是注重领读,让学生的跟读,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应该使字母教学活化,这就可以运用上肢体语言。教师可以借助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示字母,这样既能直观教学也能提高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快记住新学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怎样用肢体语言表示字母,让学生自己动脑、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大写字母A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两腿分开、两手上举过头拍掌;
教学大写字母B时,背对学生、将右手叉腰、右腿弯曲与左脚靠拢等等。用这些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习记忆。

肢体语言在单词教学中的运用 词汇的教学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一味的看卡片领读、跟读不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单词怎么拼写,只是毫无意义地跟着大家一起滥竽充数。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而且也是非常好动的,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快更好的记单词。教师可以运用教授字母的方法,也可以配上一些动作,让学生去猜单词的意思,使学生能更快的掌握单词。例如:教授pot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只手伸直,另一只手向上弯曲抓住自己的耳朵,身体不停的倾斜、直立做出倒水的动作。这样用肢体语言示范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出单词的意思。这种教学示范既直观又生动,很快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爱上英语。用同样的方法,在教授动物的单词时,我会让学生找出这种动物的特点表演出来,或者模仿这种动物的声音。例如:教授rabbit时,学生会把两只手都握成“V”字型放在头顶,然后蹲着跳跃。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把生活和学习融合在一起。

肢体语言在句子教学中的运用

句子是一篇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遍一遍的听、说、读、写固然能加深学生对句子的印象,却不能让学生理解怎样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在教授句子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景,运用肢体语言,将句子设计在情境之中,既能让学生领悟句子的含义,又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可谓一举两得。展示道具——包,用手指着这只包,对学生说:Look at my new bag!并做出打开状,Open it and 学生很快进行了模仿。又如教授句型:Is this a …? 教师可在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单词后,用双手张开置于身体两侧并上下挥动双臂表示在模仿bird飞翔,然后同时问学生:Is this a bird ? 学生可以很快理解,并回答:然后教授回答这一句的正确答语,应该在Yes的后面加上it is, 并演示完整答语。当然句中斜体词可以进行替换,如把bird 替换成cat,再配以黑板上的句型,学生很快可以掌握这一句型并进行操练。

肢体语言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学习就是一个从难到易的学习过程,由字母到词、句,最后学习课文。肢体语言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可以按照课文内容创造情景,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锻炼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也能让学生在情景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很好的进行表演,发挥学生好动这一特点,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依靠大脑中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觉得课堂更有新意。在新课程改革中,任务型教学逐渐了走进我们的课堂,并且更加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便是学生学习中的导演。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肢体语言,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印象深刻,达到增强记忆、提高效率的目的。

结语

实践证明,肢体语言不仅仅是一种非语言行为,而且,它的应用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在英语课堂中的辅助应用体现的更为明显。小学英语内容虽然简单,但学生大多都是初学者,因此教起来并不容易。肢体语言运用得体,可以准确而又清楚地表达意思,还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不仅能补充、阐释有声音语言,还能替代有声语言,甚至超越有声语言。它给英语课堂教学增加了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进而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肢体语言传达意义既快又清楚,其使用价值是任何语言教师所不能忽视的。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是有声语言的补充。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教师在运用肢体语言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力求做到准确、适当,并且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巧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参考文献

[1] 乔·纳瓦罗,马文·卡尔林斯.肢体语言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xx:1 [2]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 杨辉.身体语言和小学英语教学[J].教科园地,20xx,(180).[4] 何莹.快乐与教学同在[J].科技信息,20xx,(36).[5] 朱丽.中小学外语教学[J].教研纵览,20xx,(01).[6] 余萍,刘红凤.试论英语情感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xx,(12).[7] 陈鸿琴.以情感教育促进英语教学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xx,(01).[8] 林晓.论英语教学和肢体语言[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9] 龚海平.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策略江苏省教育学会[A].20xx,(2).[10] 刘新来.英语双重交互活动教学法实验研究广西师范大学[D].20xx,(44).致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作者深深地感谢指导老师毛红梅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多方面的入微关怀和帮助。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高深的学术造诣、和胸怀宽宏的高尚品质,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感谢所有支持过我的人,你们的关心和鼓励将使我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取。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6篇

xx年4月14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了巧家县教育局牵头,新华小学领导和骨干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教学观摩活动在新华小学举行。这次活动,来自巧家县语文、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教师、新华小学名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及县城周边内涵发展项目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教师们从容不迫、行云流水、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交流气氛,我真是受益匪浅。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

二、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李明芳老师执教的《年、月、日》一课,让学生动手去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上台展示,总结归纳。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学的快乐,动手的成就感。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我们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以“趣”带“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索然无味,让课堂气氛不活跃,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主动动手能力是教学的一个关键。

3.教学过程中,大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读、“练”环节中,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7篇

9月27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登封市教研室组织的幼儿园语言活动研讨会。研讨会中五位老师把语言活动中的先进教法与经验技巧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确实是受益匪浅,大开眼界。

第一节活动大班绘本故事《11只猫做苦工》,作课教师思路清晰,虽然故事长、图片多,但是老师能够用自己有趣的提问语言去吸引孩子,并有效的打开孩子的“想象之门”。让他们通过观察画面,自己去猜测故事的内容。只有这样的语言教学方法才能不断的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还教孩子懂得了每个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们要按规则做事,否侧可是要吃苦头的。

第二节活动中班绘本故事《大灰狼娶新娘》,导课吸引力强,其中的提问进一步引起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利用故事的内容让孩子学习了“新娘,新娘,请露出你的ⅹ”的句式,还让孩子观察新娘每个部位的特点,根据其特点让幼儿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出各种动物。这位老师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严格遵守了《纲要》的要求,活动中要以游戏为基本载体。在孩子理解故事内容之余,教师还设计了《猜新娘》的游戏,让他们除了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之外,还巩固了故事中语言的学习。

第三节活动大班绘本故事《獾的美餐》,作课教师嗓音甜美,提问有针对性,孩子通过观察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及时的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故事内容。在活动中教师注意引导让孩子体会“獾”在遭受两次失败后的心理变化,并用相应的动作来表现。我个人认为,在孩子理解整个故事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分角色表演。这样本节活动内容将更加丰富,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故事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和人生道理。

第四节活动大班绘本故事《可爱的小鱼》,这是一节情感教育活动,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求回报的。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对故事情节法杖进行想象和猜测。亮点之处:收集宝宝未出生前到为人父母这段时间内,父母对自己付出有多少,激发孩子爱父母的情感。让他们通过观看这些生活中的照片,更真切的把父母的爱展示与孩子的眼前,对父母要心存感激。

第五节活动大班绘本故事《彩虹的尽头》,作课教师给我的印象就是具有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她的教学观察不单单只借助于演示文稿的放映,除了这些她还制作了挂图,让孩子们先猜大家的宝贝分别是什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画面找出答案,并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孩子们回答大家为什么要选这样东西做自己的宝贝。最后让孩子明白究竟什么东西才能称得上是“宝贝”。最后也抓住了幼儿的特点,让孩子们和自己的“宝贝”随乐起舞。

总之,在这次语言研讨活动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语言活动教学模式:

1、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故事内容。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要让孩子的思维开阔,并对故事的发展要有一定的想象和猜测。

2、观察了解故事内容之后,教师要声情并且茂完整的给孩子讲述故事内容。

3、要让孩子明确故事的名字。

4、根据不同的故事,教师要在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去设计让孩子玩的活动环节,幼儿园的课堂离不开游戏。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8篇

幼儿园教育语言目标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具体方向,是幼儿语言发展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组织教育活动,把握着整个活动和幼儿发展的方向,标逐渐转化为幼儿的行为和能力。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

一、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构筑良好对话平台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1、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通过让孩子与社会的接触、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索,让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出来,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教师与幼儿应该平等对话,让孩子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亲切,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你要耐心地指导、帮助,和幼儿用商量的的语气对话,让他把自己的观点都“说”出来。在这平等对话中,师幼互动,逐渐沟通、融洽、愉快,这样幼儿的口语表达得以发展,情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提升。

3、与幼儿之间应该是互为平等的“对话”伙伴,幼儿之间的交往占主要内容,鼓励幼儿个体间的平等对话,形成生生互动,这是一种良好的人际资源,让每一个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都喜欢说。

二、教学方式

“观察”使幼儿大开眼界,促进幼儿语言的积累。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对语言表达中意义层面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言表达中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看图讲述是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向幼儿展示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幼儿根据这个画面材料,用独白的语言来表达。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9篇

暑假里有机会读到《幼儿语言教学新探》,深感荣幸。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里面的很多策略都讲得非常好。结合实际想想,书里写的一点都没错,人们通常都会说语言是交往的工具,尤其是发展幼儿的语言是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与幼儿来说,教师的语言对刚上幼儿园的幼儿是尤其重要的。因为在这之前他们是没有怎么好好接触过语言的,在家里时,很多幼儿都是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老年人带的,而他们的语言又不是那么的准确,从而会逐步误导幼儿的语言发展。

因为现在的幼儿年龄较小,有的吐字还不很清楚,(就如我们班里的一个小朋友,因为从小说话较晚,导致现在的他说话不是那么的清晰,但是我相信只要让宝宝多说说话一定会有所改变的)有的听不懂老师的话,主要是由于老师的多说,让幼儿一直处于一种以听为主的阶段,这就间接地阻碍了让幼儿说的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接受能力。

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清晰地语速、正面的引导以及亲切柔和的话语与幼儿交谈这样孩子们才会觉得老师像像妈妈一样,使他们真正感受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亲,从而胆怯感就会逐渐消除,开始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愿意亲近老师。

教师的语言对于幼儿来说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加强对自己的语言培养.我们也要多练习普通话,练习讲故事,练习各种语气,作为教师语言更要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样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宝宝正处于语言的敏感期,所以作为老师的我应该以最亲切柔和话语和幼儿交谈,让们感到亲切感,是他们在快乐、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所以,我们要努力读更多的书来充实自己。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10篇

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班幼儿是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来实现认识了解周围事物的最基本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实践能力,是通过师生共同搜集材料,幼儿运用所投放的材料主动尝试,自主探索,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实现的。为了培养小班幼儿热爱科学,能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去探索,去发现。根据《纲要》的总目标特制定了本学期得培养计划:

一、让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感知沙、水的特性。引导孩子们用沙、水玩一些简单的游戏;

二、让孩子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水果。能说出水果的形状、颜色、口味。

三、孩子要知道自己各个感官的功能,并能主动地运用它们做一些小律动;

四、培养孩子利用废旧材料去制作各种小乐器和玩具,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从小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良好品德。

五、通过观察秋天天气的特点,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探究的欲望;

六、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一物多玩,体现出孩子在玩中有发现,发现中有创新。

七、在《冬天来了》的主题中,要让孩子去观察天气的特点,通过实践发现水的不同状态。

八、幼儿认识简单的数字,知道空间、数量、对比、对应、形状等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数学关系。

以上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根据《纲要》总目标结合教材中的各个活动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孩子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大自然中的奥妙,在操作中去探究、去发展。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11篇

上午是这学期师傅第一次听我的“师徒结对”课,常规管理的“成长”。在认真的准备与紧张的活动中完成这次的教学。结束的时候,师傅对我说:“徒儿,你今年的常规管理有一定的进步啊,教态也不错,但是针对大班幼儿的语言教学目标还要提高一点,比如‘请幼儿复述……’”

还记得上完第一节““师徒结对”课的时候,师傅给出的评价是:教态挺好,常规较差。的确如此,我的教学课堂原先比较散漫,有时还得配班的吴老师帮忙整顿课堂纪律,只要她一开口,孩子们就安分了。当时的她是我的偶像,心想:她在孩子们的面前多有威信呀,什么时候我也能做到这份上该多好啊!

从那以后,一次次集体听课的学习与反思,一次次师傅的悉心引导,慢慢的,我开始认识到让孩子遵守常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就孩子而言,他们是一张张的白纸,是非的分辨能力还不健全,很多举动都是无意识进行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抓常规虽然有其自身禁锢的强制性,却能够很直观地教会孩子分辨对错,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老师而言,班级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试想,一个毫无纪律可言的班级,老师如何上课?良好的习惯需要自身的磨砺,而孩子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参与和提醒,幼教之友《常规管理的“成长”》。由于刚起步,方式方法还很欠缺,于是,我经常向吴老师请教并学习一些可行性强的方法。(在她的主要带领下,我们班上学期评上了“常规管理示范班”)

在日常的配班工作中,有心地观察了吴老师的管理机智:在他们做错的时候,抓住当时的证据,及时地批评并指出错误,让幼儿心服口服,承认错误后加以引导教育;
做得好的时候,表扬和鼓励也是很及时的。为了树立正确的日常行为规范,我们也偶尔在孩子们面前承认错误,并保证下次不重犯。有一次,我上好课后忘了关掉电视机的电源便下班了,让幼儿发现了,下午上班的时候,一踏进教室,他们便向我指出了浪费电源的现象,我顿时脸红地在他们面前承认了错误……。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往往只表现与一些细微的细节,因此,时刻关注孩子是抓好常规的前提。认识到这些后,我开始了系统的常规管理学习:从上午来园时的礼貌招呼“老师早!你早!”,到离园前的生活课程,每一环节我都提醒自己让孩子有常规意识。

其实,常规管理也是一种艺术,其中的深奥内涵,对与我来说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反思总结。上一学期,和孩子们的亲密无间,使得个别孩子很“油”,给我的常规管理带来了障碍,甚至我还在他们面前哭过一次,当时的我心想:平时和你们完得这么好,你们呢,居然欺负我,不听我的话,真是没良心啊!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我,自己也禁不住一笑。但我始终坚信:对孩子的好,永远不是错误,只是“好”的得当与否还需要自己去体会把握!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12篇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随着新《纲要》思想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幼儿的欢迎,它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一个阅读材料丰富的阅读区,让其充满无限的童趣和生机,能够有效提高阅读区对幼儿的吸引力,使幼儿喜欢到阅读区去找书“做朋友”。实际上,谈到幼儿语言育,就离不开早期阅读。

幼儿阅读的读物主要有无字图画书、以图为主以字为辅的图画书、图文并茂的图书,并以前两种为主。布置阅读区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

一、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谈、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在阅读区,有两个幼儿在翻看图书《小兔乖乖》。看完图书他们到了书架旁的一张小桌子前面,从柜子里选了个小动物拼搭积木准备边讲故事边表演。

在这一阅读区中,教师提供了自由操作的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所选择的动物或背景讲、编或演不同的故事。整个活动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教师没有干预事情的发展,而是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教师在更换阅读区的汉字“天冷我不怕”时,婷婷跑过来说:“我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上面写的是‘天冷我不怕’,对不对?”她还拉教师到午睡室:“这里的字我也认识的,我念给你听??”有些字是不常见的,教师一一对照着看,竟然一个都没错,于是教师及时在全班幼儿面前夸婷婷认字的本领大,她很得意,学起东西来更用劲了。

幼儿在认和读的过程中,把语音和汉字联系起来,把口语和书面语进行对应,从中发现了汉字的构成特征,并能通过此特征去推导文字的意义和联系等。这一切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还促进了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活动室环境创设中,可以在一些动物等的实物图片上贴上相应的“字宝宝”,让幼儿随时看,强化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

三、帮助幼儿丰富语词

在阅读区中,教师设置了“视听天地”,莹莹把自己带来的《格林童话》故事磁带放进录音机中,并戴上耳机一边静静地欣赏,一边翻看《格林童话》。

以听录音的方式欣赏文学作品,幼儿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标准朗读边看看读读,有利于幼儿听觉、视觉、触觉的协调。跟读要求幼儿眼、手、脑、口、耳五种感官同时并用,协调一致。教师可以提醒幼儿跟读时要小声,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语气。可以为每一个幼儿订一本《看图讲述》与《幼儿画报》等画刊,并配置相应的磁带。在听磁带跟读的过程中,幼儿喜欢模仿。

在阅读区中,幼儿可以比较自由地参与同伴之间的活动,可以轻松自由地运用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游戏是幼儿产生和保持识字阅读兴趣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阅读区活动时,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培养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阅读区内的图书、音像资料等题材应该多样化,要从幼儿的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从亲情、友谊到克服困难、经历奇险等。

语言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13篇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肢体语言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非常有益。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肢体行为、动作、表情等无声语言配合讲解,丰富信息含量,使表达更清晰准确。通过这样的肢体表现,可以加快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速度,提高其理解能力,使英语教学效果最佳化。将具体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措施,期望对英语教学开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
小学英语;
运用

英语现在已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外语。而小学生初步学习英语且又缺乏语言环境,致使英语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积极运用一切有利方式促进英语学习。在教小学英语时,考虑到小学生词汇量有限,教师可以适时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辅助教学,传达思想。肢体语言的配合使用,将使英语教学语言表达得更生动,课堂学习环境轻松欢乐,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运用肢体语言协调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对于师生关系的调节、课堂氛围的融洽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与学生友好交流。眼神是无声语言的最佳传递者。教师的鼓励、肯定、赞扬都可以通过一个眼神告知学生,会给学生带去自信,产生对英语的无限热爱,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沟通。当学生不敢用英语交流时,给予一个期待的眼神,告诉他“加油啊!你可以的,大声说出来”;
当学生说得非常精彩时,给予一个赞扬的眼神,告诉他“你的英语很流利,回答得很出彩,非常棒”;
当学生回答错误结果时,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告诉他“没关系,你能回答已经非常勇敢了,掌握这个知识下次一定会正确的”。可见,恰当的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灵活运用眼神配合英语教学,促进小学生积极学习英语。

此外,面部表情的运用也很重要。小学英语教师应对学生展现爱的微笑,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和善、友好,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开展。丰富的表情也可以展现教师内心的想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自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在一起进行游戏玩乐,唱歌跳舞。对学生亲和地摸摸头,友好地拉拉手,肯定地点点头,鼓掌表扬,竖起大拇指说句“Very good!”,握紧拳头说句“Come on!”这些微小动作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鼓舞和关怀。

二、运用肢体语言学习英语词汇

英语中词汇学习是最基本的任务,也是需要小学生大量记忆理解的。英语词汇和汉字有极大区别。汉字有形声字、形近字、象形字等不同的形式,而英语单词由英语字母组合而成,单词释义多样,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用手势、动作、表情等无声语言来组织学生识记英语词汇。例如:在学习“What does he do”这一节时,有许多的职业单词需要学生认识,“teacher,doctor,nurse,farmer,driver,businessman,singer”,这时教师可以和学生玩一个“扮演角色”的游戏。教师说“Act like a ”,然后学生依据指令进行动作表演。通过这种方式既令课堂氛围非常融洽,又使学生很快掌握这些词汇。

三、运用肢体语言理解教师指令

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对英语还比较陌生。现在课堂上教师基本运用全英文进行教学,然而学生由于词汇量、认知能力、语感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对于教师的讲解不一定能听明白。这也就造成听不懂指令,全英文教学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利用手势、动作等传达语义,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他们能及时领悟指令,促进课堂教学开展。如,在?M行The listening part时,教师可以将手放在耳朵做听状,并告知学生“Listen carefully”;
让学生从热烈讨论状态恢复安静,可以将食指放在嘴边说“Keep quiet”。这样进行几次学生将很快掌握这些指令,以后也就不需要再做动作了。

四、运用肢体语言解决教学重点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丰富,词汇量大,有许多英语句型、语句需要理解记忆,并且还有很多重难点知识要掌握。教师在对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后,根据重难点可以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利用肢体语言配合,将语句含义形象表示出来,促进语言表达。例如,在学习“What are you doing?”这一单元时,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用肢体动作做出课文中的这些词汇“listening to music,washing the clothes,cleaning the room”。学生可以边读边做动作边记忆,然后再相互提问句型,并配合动作进行回答。这样将使课程更显趣味性,学生对句型掌握得也能更熟练,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有效运用肢体语言辅助英语教学,使课堂表现更加直观生动,促进学生理解,实现英语教学的趣味性。然而,肢体语言教学虽然非常有效,但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去展现出来。教师要运用好眼神和表情,并将肢体动作表现得恰到好处,使其表达得更加精准、明确。不过肢体语言并不是万能的,教师也要适度且适时使用,要依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发展能力巧妙运用,避免过度使用致使反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英.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xx(9):[2]方晓琴.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辅助应用探究[J].校园英语旬刊,20xx(9):编辑 郭小琴